第七届 abC艺术书展 · 北京

2022.7.28-7.31

 

2022年,abC艺术书展以「 游牧与想象 」为主题,邀请你加入一场开放式地图的漫游冒险之旅,一同开启探讨和试验。思考游牧在今天的启示在于,它提示着我们警惕生态环境、气候的变化,也代表着自由松散的组织方式、灵活有效的行动、去中心化的、打破疆域的可能。
内亚草原上的祖先懂得自然法则,他们终身逐水草而居,在迁徙中协调着人、动物、自然的关系,所有生产生活都和生态系统紧密结合——字面的游牧即是人类适应环境最朴素的生存手段。游牧也可以是一则近未来的预言,如果我们生活的时代不再蒸蒸日上,如果我们脚下的资源开始枯竭,游牧便提供了一种面对“衰败”的视角:我们看到以美国房车一族为代表的现代游牧民走向“无依之地”,正践行一种更自主、极简、环保的生活方式。这种“游牧主义”的价值观同样映射在电子游戏中,《赛博朋克2077》中将“游牧者”作为三种职业设定之一,他们的特征是热爱自由和正义、反对资本主义和体制,拥有独立的思想和真诚的情感。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数字游民”已经成为了一种替代性的生活方式;国际通行的持续受限,“线上驻留”也开始改变传统的工作习惯。
艺术界对游牧思想并不陌生。德勒兹与加塔利将游牧置入哲学中以思考和介入世界,游牧在我们时代还能如何被理解?布莱恩·马苏米在《千高原》一书的代序进一步指出,“现代的游牧民在全球资本主义时代再度发明了’草原’。” 在德勒兹的哲学中,“游牧”指向的是一场思想的冒险,一种多维度的生成,意味着挣脱刻板、既定、独裁、等级制的藩篱。《千高原》就是“游牧”的超文本实验,不同主题、学科构织交错,你可以从任何地方、任何顺序阅读它,跨越在不同“高原”之间“多元异质”的连接恰恰是横贯沟通的闪电。
通过“游牧”去找到“逃逸线”(德勒兹语),在流动的实践中找到差异共存的方式,去理解世界的未知混沌,让自由的想象无远弗届。

特别呈现Special Project

E05 一起游牧——仪式与日常
Go Nomadic Together —— Rituals and Daily Life

Ariuntugs Tserenpil (蒙古国), 顾桃 , Enkhbold Togmidshiirev (蒙古国), 乌云额尔德尼 , 东妮尔, 新塔娜, 萨扎布 LKhajav , 全宝, 乌日根, 刘成瑞, 蒙柯卓兰 , 铁木尔·斯琴 Timur Si-Qin (德国)

策展人:李雨航, 琴嘎

“一起游牧“原项目由艺术家琴嘎自2020年发起。在本届abC艺术书展,艺术家琴嘎与学者李雨航以“仪式与日常”为题联合策展,带领我们一同思考仪式所体现的神圣性,也反思着我们与物,与周遭的关系。展览所呈现的是一个不仅连接着超自然的神圣,也连接着 “我们”作为一个神圣的共同体的存在、一个人类与其他物种共生的整体。

“一起游牧“是对于当下失衡近况的号召,艺术家们以共识呼唤人与人的重新联结,由“一起游牧“计划产生了当代意义下的“聚落“,这个“聚落“并不是以单一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组成,而是在集体的共识与集体记忆中保持着艺术家们各自的独特性,并尝试碰撞出新的可能性。在“一起游牧“的实验场中,可以看到不同文化的人们的共情,在差异中寻求共性和共同的出口,“一起游牧“是艺术家们面对当下失衡与迷失的思考,通过“游牧“去冥想,去感知、去解构,去重建。

顾桃,《萨满地图》,2021,视频截图,图片由艺术家和造空间提供

东妮尔,《场域记录4: 每一动都是仪式》,2021,视频截图,图片由艺术家和造空间提供

E12 Back to Nature

郑波, Henk Wildschut (荷兰) , 建筑大王

由 Be Water Journal 水象 呈现

《Be Water Journal水象》年刊第三期“自然而然”,从生态艺术实践、自然设计建筑与社区营造、原住民智慧、田野录音、中医与东方之道等多元的领域和线索,试图去梳理自然世界的变化及背后的原因,也试图重新去建立我们与自然的连接。本次展览,水象再次邀请杂志中的三组受访者——艺术家郑波、摄影师Henk Wildschut、建筑师 & 设计师团体“建筑大王”,展出他们以自然生态为关注点的重要作品。

郑波,《生存手册》,2015

展览现场

建筑大王,《问这些问题是自然的吗》

E15 秘密阳台 Secret Balcony

David Szalay (英国), Jan Carson (英国), John Freeman (美国), Poppy Sebag-Montefiore (英国), 柏琳, 包慧怡, 顾湘, 郭玉洁, 许莹玲 Julie Koh (澳大利亚), 蓝蓝, 梁爽, 林白, 刘树伟, 吕晓宇, 陆晔, 沈祎, 孙逊, 王梆, 巫昂, 吴琦, 张定浩, 张赛, 宗城, 文森特动物园, 于默等
由单读呈现
疫情已三年,有谁不想把被吞噬的时间找回来?《单读》的工作以此为原点,持续收集、出版、发布了大量例外状态下创作的日记、诗歌、图像和声音,并在更长的时间维度内,整理和编织这些“秘密”文本,形成一段来自民间的记忆织体,以此来增补或挑战主流。它们的存在,证明了在隔离、封闭和控制之中,那些必要且重要的争夺、呐喊和彷徨。而且,当外部世界被禁止游牧,其他替代性的室内空间流动起来,成为新的动力、抗争之所和生之欲。一如西班牙诗人洛尔迦所言,“等我死了, 要把阳台门开着!”

声音环境项目 Sound Project

E14 Warm Spell

KMRU (肯尼亚/德国) , Aki Onda & Akio Suzuki (日本/美国) , Tom White (英国) , Mariam Morshed (美国/英国) , Rie Nakajima (英国/日本) , Lau Nau (芬兰) , David Blamey (英国/法国) , Hannah Dargavel-Leafe (英国)

策展人:David Blamey / 由 Continuous Tone 呈现

Warm Spell 是一个沉浸式声音装置空间, 由伦敦的声音艺术厂牌&线上播放平台Continuous Tone构想。空间邀请来访观众以种种方式短暂地告别忙碌:暂停、歇息双眼、躺下或逗留、以耳朵“阅读”声音及周遭。

策展人 David Blamey 也是参展艺术家之一,他与来自不同国家的艺术家们致力于在该场域内发起一场更为广义的、无需移动便能不动声色地实现的旅行。渐渐地,空间内的声音震颤将带领观众穿越当下的城市环境,联系起一系列遥远地方的温润气息。

Poster Design:Xu Ke

由艺术家&策展人David Blamey提供
项目得到 英国文化教育协会,中英文化连线基金 支持

策划选书 Curated Selection

E01 牧书计划 Book Nomad
自2020年疫情大流行之后,abC依旧积极保持与全球艺术出版界的合作与交流,通过“abC Online线上书展”(2020-2021)、“全世界的书联合起来” 等项目持续促成海外出版物与中国读者见面,力求弥合因客观条件造成的信息不畅与文化隔阂。
在“游牧与想象”策展主题之下,abC今年发起“牧书计划”,以自我实践去探索独立出版发行与流通的延伸可能。希望将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前沿独立艺术出版物有策划性地带到身处异地的读者手中。该项目将聚焦“亚洲性”、以“游牧与想象”为主题筛选一系列艺术出版物合集,书目将在官方网站陆续更新 http://artbookinchina.com/book-nomad/

"牧书计划"第一站,从abC艺术书展启程。厦门产品设计单位 envy envy 为此次的“牧书计划”特别设计定制了一套展陈装置。envy envy的设计概念来源于社区中的公共健身设施。其使用材料是室内装修中最常用的PVC水管,是通常需要被隐藏起来的构件,在这一设计中则成为了展示书籍的”主角“,被重新塑造为”书的游乐场“的意象。外层覆盖有防水外套,脱下后可作为展台和装饰,而在去往下一个目的地时可再次穿回外套并折叠收纳,整套装置便可以通过背带把手如行李一般轻松移动。在抵达临时游牧的栖息地后,便可以被自由组合搭建起一座书乐园,让每个读者都在轻松平等的氛围中享受阅读。
E02 植物的多重身份 Multi-identities of the Plant

研习如何与植物相处,主动地、被动地、潜移默化地。“植物的多重身份”系列选书将裹挟着你我的身心穿梭于书页与树叶的间隙之间、自然与城市的夹缝之间、凝视与行动的实践之间……渐渐地,这些在惯有感知里显得过于静止、沉默被动的绿色生灵或许会化身为感知世界的新单位,一枝一叶、一花一木,开始记录时间流逝与生命轮回;诉说成长和衰败、记忆和遗忘、永久和变化。

E06 餐桌游记 Dining-table Odyssey

因为食物我们相聚在一起,食物也伴随着我们每一次的远行、迁徙。不同的餐桌变幻,我们与盘中餐相遇,与杯中月共饮;色香味混杂着感官记忆,借由碗筷瓢盆,向我们传情达意。在“餐桌游记”系列选书中,食物同纸张一样,都可被视为一种媒介,烹饪亦为创作,读者兼为食客。在累积的用餐体验中,我们与食物之间的关系,逐渐被编织成一张五味杂陈的网……于是,我们阅读、用餐、以日常纪念日常。

个人项目 Solo Project

E03 植物低语  Plant Whisper

植物,江宛霖,吴蕴玲

“植物低语”是植物冒险家江宛霖和数字艺术家吴蕴玲于2021年至今的合作研究项目,专注于植物在⻛中翩翩起舞的可视化。

对植物本身嵌入的自然美学的好奇心,观察、记录和存档是她们工作的起点,但在一次又一次的互动中,对人类和植物之间相对关系的思考也在继续发展。她们通过围绕植物运动轨迹的多种媒介的艺术创作,为观众讲述一篇与植物低声言语的故事,带来一段充满想象与体验的旅程。

E04 即时 Immediacy

罗湘云 (新加坡)

“超越过去、现在、未来的植物标本捕捉到了时间的本质。”

《即时》是abC委托生活在新加坡的艺术家及科学植物插画师罗湘云创作的全新布面装置作品,素材取自她多年间收藏的多达3000张植物照片。这件作品由不同时间拍摄的植物局部手工缝制拼接而成,总长度共7米。

E07 最后的春耕 The Last Spring Plowing

边巴 

“随着城市的扩张,我们村的全部农田被征用。面对着即将失去的土地总觉得有好多话要讲,却不知从何说起。《最后的春耕》是一个家庭变迁史,也是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对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举行的告别仪式。2016年开春,我带着全家老小,在即将改作他用青稞地上耕了最后一次地。并全程用影像记录下来,在耕地结束时我们兄弟三人每家装了一袋土作为纪念,从此告别了世代耕种的土地。”——边 巴

“最后的春耕”展览项目由甜茶馆艺术节策划呈现,藏族艺术家边巴通过绘画、青稞装置、影像等形式,纪念城市扩张背景下所失去的与大地的连结。

E08 能飞的就行 Anything That Flies 

鲁小本 Ruben Lundgren (荷兰)

居住在北京的摄影师鲁小本将在2022abC艺术书展上展出他的最新出版物,这本相册延续了他在”《菜谱》“系列中对于中国餐盘艺术的关注与研究,但照片中呈现的精美菜肴也不仅限于此。自1980年代起,这些造型生动的雕花萝卜或其他菜品食雕便是为专业美食竞赛或是高档婚礼宴席摆盘而创作的。尽管这种充满年代感的美学背后是对食物的浪费,或许这暂时的卖相好过食物本身的风味,但谁在乎呢?《能飞的就行》搜罗了餐桌上的诸多能飞的”食物“——就算鸡既不会飞,也不经常洗澡,但也连同鹤、鸭或偶然飞过的麻雀一样,被算作是餐桌上有代表性的“飞禽”(两条可爱的飞鱼是个意外之喜)。留神盘子周围的事物,除了贵州茅台之外,真正的摄影侦探还会发现番茄酱与飞轮牌罐头的午餐肉盛宴。

E09 藤蔓练习 Vine Practices 

胡沁迪

漫游在杭州的艺术家胡沁迪,以版画、水彩、速写等记录日常,并热衷于对生活物件进行闲暇收集及再消耗;2010年开始做艺术书。喜欢植物、毛茸小动物、酒精和声音,对食物生产酿造的过程充满兴趣,以及好奇和关注它们在社会中产生的关联。

“在街道小区路过的路,在山上林间穿过的小道,视觉在编织,面团在发酵,把纸张装订。环绕的曲线将日常串连,回过头看看,事物之间的联系变得清晰具体了起来。有时候也会任凭线团滚动,它随机指向的下一个地方说不定会找到新的玻璃弹珠。”

E10 幸运甜点 Fortune Desserts

豆否设计 (刘悦、徐溪婧)

幸运签饼于19世纪由日本人发明,跟随着移民足迹,在沉浮历史中被美国华人发扬光大,在用餐的尾声被作为甜点的替代呈上——这个在东亚华语世界并不具名的小饼干,渐渐成了海外中餐的代言人。在意大利的中餐厅,入口的柜台边常常摆着一个大碗,客人在结账时可以从碗里顺手拿走一个幸运签饼。对于在中国本土长大,后移居欧洲的设计师组合豆否设计(刘悦、徐溪婧)来说,这是一个与百年前的东亚移民在海外重新相遇的时刻。

在食物漫游的地图上,豆否设计追溯人类在大洲大洋之间迁徙移动的历史,也回溯她们个人的生活轨迹。在主题展览的尾声,她们将一些来自跨文化生活习得的甜点食谱寄托于幸运签饼作为“展后甜点”附上。希望这些食谱也可以在你们的厨房,实现它们的文化漫游,和两位设计师跨越国度的味觉漫游。

E11 北京风景中的荷兰风景 Dutch Landscape in Beijing

José Quintanar (荷兰)

西班牙艺术家、建筑师兼出版人何塞·金塔纳尔 (José Quintanar) 的“荷兰风景”系列绘画将会以装置的形式在北京街头游击。在过去几年里,何塞遵循着特定规则与流程来绘制他眼中的”荷兰风景“。以往的系列的创作结果通常被印刷在纸面,并以Ruja Press的名义出版。经过与艺术家的沟通,abC将原本二维平面的”荷兰风景“线条以实体的形式制作出来,并邀请不同的朋友们带着它走上街头,记录下这些装置在地的游牧路线及沿途环境,一同创造出属于北京的“荷兰风景”。所有参与者拍摄的照片及档案会与装置一同在书展中展出,所有内容也将最终编辑成书

E13 越过山岭,在破晓中编织 Draw in Rolling Hills at Dawn

吕文婷 

策展人:赵玉

吕文婷(LWT),硕士毕业于巴黎培宁根设计与建筑学院艺术指导专业。她的作品形式包括架上绘画,雕塑,出版物等。从早期对消费主义的思考、去具象化的行动,吕文婷的创作逐渐转为对“图腾 (Totem)”的研究与应用,即她作为城市与自然间的旅行者的产物。本次展览项目”越过山岭,在破晓中编织“源自于艺术家在2021年贵州加宜苗寨的驻地计划,一个由牛棚改造展开的创作、研究以及想象。
崎岖崎岖,蜿蜿蜒蜒。漫无目的地穿行在苗寨中,在山路间,在行进的道途中,牛棚出现了!在行进的道路中,他们彼此建立起一种关系,一种如图腾般的“亲属关系”,而吕文婷也深知,图腾的亲缘关系成为彼此等待的一个结果,在那光晕下,冲破了自己,也包围了远方。

第七届abC艺术书展 · 杭州

2022.9.9-9.12

 

    特别项目新增

E12 地方体

艺术家:陈见非、李丹、晟怡、张诺然
策展人:常蓝 

方志记实,关乎现场经验,小说写虚,关乎想象历险。然而,二者之间的分界或许并不分明?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方志小说将两种经验杂糅,意在虚实并用,彼此激发。其中的经验,既是写作的经验(跟文体有关),也是空间的经验(跟立体有关)。地方从不是单一的文本,也不是抽象的立体,不管是在方志条目里,还是在小说章节中,因人因时、随境随心,地方始终处在变动中,就像一个不断打开、填充、折叠、拼装、重组、再打开的盒子。这个盒子,甚至不能被任何地图熨贴地包裹,占据各个经纬交错地点的,也不再是被划定、被命名、被标记的道路、建筑和基础设施,在不可穷尽的界域之中,游牧与想象作为奇异的维度,持续衍生出可供旅人游弋的交叉小径。
“地方体”:一种混沌的文体,挟裹未能言明的感受进入开放的阅读;一种虚拟的立体,连接不可分享的空间穿过严防的关卡。
E16 降温策略
策展小组: non
我们亲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热浪,高温波及整个北半球,各地灾害频发。杭州在过去的两个月里创下的诸多气象历史记录。在高温的背后,是人类共同面对的种种气候危机,也给不同地区带来的不平均伤害。在8月酷暑的顶峰中,non小组在杭州武林路街头的【啥空间】发起了一场关于「持续高温」的主题活动。

E04 迈耶柠檬

艺术家:陈荣辉
项目支持:陈荣辉工作室快照亭,拟真

艺术家陈荣辉在美国留学逛超市时,偶然发现了一款来自中国的“迈耶柠檬”。他结合摄影、档案、拼贴等多种方式,挖掘了一段“柠檬往事”。被遗忘的植物猎人弗兰克·迈耶从中国带回来了2000多种植物到美国,其中以他名字命名的“迈耶柠檬”如今出现在美国各大超市。这款柠檬也成为了西方殖民时期全球化的隐喻,也是艺术家陈荣辉这个系列的创作指向。
E05 饭桌上的家 — 寻找1000位中国家庭食谱记录者
策展单位:1000 小食
家是每个人味觉记忆最小单位,可在当下,“家的味道“正在被过度营销消解,家庭食谱作为一种个体经验或民间叙事也未得到珍视。2022 年 7 月,“1000小食“开启寻找 1000 位中国家庭食谱记录者的行动,计划通过持续的邮件往来激发、汇集、分享记录者的家庭食谱。“饭桌上的家“展览将在饭桌上呈现 8 位记录者来信及家庭食谱。
E06 动物乡愁
艺术家:刘帅
策展人:刘沫言
刘帅讲的故事总发生在动物与人类踪迹交叠的时刻。他在街市角落、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收集动物来去出入的痕迹——羽毛、足迹、巢穴、丝线、声音……以及当地那些被人们相传和相忘的人的情节。
“动物乡愁”是刘帅的长期项目,他在动物迁徙、洄游、宠物贸易、外来物种入侵等现象中寻找创作线索,因地、因时而异的讲述人和动物从哪来到哪去的故事。动物出离和回归故土或许多是因为生理本能,这意味着它们难以具备愁的前提。但愁是人的天赋,因为人才会想和做难以实现的事情。
E11 咕咕 ✧ ˚‧º· (小鸟说你好)
参展艺术家:葛睿璟
策展人/单位:杨博炜, cusp. 卡斯普多特
展览尝试利用自然的物质作为物件图像之间的关联的切口,试图疏离被现代性文化所渗透的观看经验,背离在图景中追求叙事的逻辑,以寻找人类观看图景的本能作为图像实验的目的。创作者尝试将对于自然的讨论透过二维的摄影术产物通过转印方式叠加在由环境变质作用并随时间打磨后形成的石头上,借石头的物质性和时间性回应瞬间的曝光;花草树木不再是人类景观的陪衬,而被视作具有复杂主观经验的对象,图像则成为视角所能包含的内部和外部,链接着观众,让观者重新随直觉在图像中漫游,尝试观看图像的原始冲动,获得感知的乐趣。

E14 由此向东五米外 

艺术家:某MouHoo (胡哲伟)

北方的树木总不像南方,在绿化工程中充分扮演蓬勃的背景。它们大都是上班族匆匆擦肩而过的行道树,仿佛因为太规律而失去性格。只有居住在胡同里的人还习惯通过它指认出区域方位,由此及彼,便构成了我们熟悉的附近。树在墙和路之间被左右夹击,被当做参照物、支撑物、藏匿处、野生的留言板或招牌、甚至是人造伪装的对象。城市里树木依照人的意志被塑造,按照审美喜好削去树冠或注射激素抑制开花,从而成为可控的自然。但在我们习惯的视线之外,树总能长出自己的姿态,一切都在控制和失控中不断摇摆。
这些照片集中拍摄于2020-2022年。疫情期间出行的限制让某喜欢上了骑共享单车在城市里探索,通过观察城市中的树木,重新注意那些人与森林土地山河在长久的共处中达成某种共识的自然 。
P01 “瑞士最美的书”中国巡展
“瑞士最美的书”中国巡展将展出2021年度“瑞士最美的书”(于2022年颁布)。展览为中国读者带来全部23本获奖书籍,此外,2016年至2021年的六届奖项图录也于现场呈现。

第七届 abC艺术书展·上海

2023.2.10-2.13

主展馆 Main Venue: 明当代美术馆 Ming Contemporary Art Museum

分展馆 Sub-Venue: pidan Gallery / 假杂志SeP

 

    特别项目新增

个人项目 Solo Project

E02 花园笔记 Garden Notes

Johanna Tagada Hoffeck (法国)

Johanna Tagada Hoffeck的作品将首次在中国展出,艺术家选择了她正在进行的系列《Analog Diary 模拟日记》 (35毫米胶片,2010年至今) 的精选照片,她的绘画作品 (印刷版本),包括艺术家的档案、出版物等多种材料,全面展示她的个人实践、不同合作项目 (如园艺绘画俱乐部) 的根源及其丰富性、复杂性。

E03 如何做花 How To Do the Flowers

Ruth Van Beek(荷兰)

做书一直是Ruth Van Beek实践的一部分。 她以破坏书籍得到的材料为自然结果,再创作新的书籍作品,“书”为艺术家的创作带来了秩序和不同的语境。在这次展览中,墙面将成为舞台,不同类型的图像汇集在一起,在此游戏、探索、直觉和幽默发挥着主导作用。

How To Do The Flowers 是一本内容丰富的手册,数以百计的图像和拼贴以意想不到的组合出现。Ruth强调行动、动作,放下原有的语境,激发观众的想象力,也由此给观众带来挑战。标题“How To Do The Flowers”参考了大部分档案的来源。关于家政的书籍,大多是向我们解释如何生活、如何打理花园、如何插花的书。这些是问题,同时也是限制,告诉你应该通过这种方式而不是其他方式。看似令人信服的指导,注定要被违抗,并导致失败。

E09 书塔抵站

艺术家:隐二、苍间、张搜
特约作者:九个妖

策划单位:桂林公园互促社

人去往高处,是为了接近灵魂本来的高度。从过量的藏书无处安放的苦恼出发,综合对机械/移动/叠合空间等概念的爱好,隐二设想了一座基于施工脚手架的“立体移动书房”。作为动力的自行车元素,则来自于他少年时淘书的经历。本次abC,“桂林公园互促社”全社动员,在现场将这一空想的书房搭建出三层。

首层移动书摊,会展销隐二、苍间和MOG等作者的全新艺术家书。二层将按照一位书迷的理想空间陈列藏品,除了主题藏书外、还会看到诸多艺术家与漫画家的原稿。三层则是特约作者九个妖为本次展览打造的“双面脸珍奇柜”:快乐王子。

移动的书塔,是“妥藏”与“不确定性”的交汇点。书塔在展览结束后拆散,正如“收集”与“变迁”这两个矛盾的状态相遇之时,实体湮灭,信息流播。

E11主编书架

策划单位:吃的ReallyWant

“吃的ReallyWant”本身是架构在编辑、自出版思路上的一个艺术项目,同时,也在不断寻找、收集着各种各样通过食物来研究人的内容。它们通过图书、杂志、小册子等形式保存下来,浸透着“人”的味道,记录着“人”的创造。这些可爱的书本启迪并激发着“吃的ReallyWant”的成长。
主编搬到上海后,这些图书的收藏也增加了。在大浪淘沙的“上海滩”,深入的消费文化让它拥有更多海纳百川的餐饮“遗迹”,许多人们正在创造或创造过的东西仍在流转,而“吃的ReallyWant”就在某个时刻与它们相遇。
在此次abC上海,“吃的ReallyWant”带来了60余本书的收藏,它们包含了食物、人群、消费文化、怀旧设计等多个方面,也从不同角度展现着碰撞与融合。现场还有一个礼点蛋糕模型,在特定时间段,每位观众都可以用裱花工具对它进行创造性的装饰。这个想法源自“主编书架”即将展示的一本书《西式礼点图文全解》。

第七届 abC艺术书展 · 北京

2022.7.28-7.31

 

2022年,abC艺术书展以「 游牧与想象 」为主题,邀请你加入一场开放式地图的漫游冒险之旅,一同开启探讨和试验。思考游牧在今天的启示在于,它提示着我们警惕生态环境、气候的变化,也代表着自由松散的组织方式、灵活有效的行动、去中心化的、打破疆域的可能。
内亚草原上的祖先懂得自然法则,他们终身逐水草而居,在迁徙中协调着人、动物、自然的关系,所有生产生活都和生态系统紧密结合——字面的游牧即是人类适应环境最朴素的生存手段。游牧也可以是一则近未来的预言,如果我们生活的时代不再蒸蒸日上,如果我们脚下的资源开始枯竭,游牧便提供了一种面对“衰败”的视角:我们看到以美国房车一族为代表的现代游牧民走向“无依之地”,正践行一种更自主、极简、环保的生活方式。这种“游牧主义”的价值观同样映射在电子游戏中,《赛博朋克2077》中将“游牧者”作为三种职业设定之一,他们的特征是热爱自由和正义、反对资本主义和体制,拥有独立的思想和真诚的情感。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数字游民”已经成为了一种替代性的生活方式;国际通行的持续受限,“线上驻留”也开始改变传统的工作习惯。
艺术界对游牧思想并不陌生。德勒兹与加塔利将游牧置入哲学中以思考和介入世界,游牧在我们时代还能如何被理解?布莱恩·马苏米在《千高原》一书的代序进一步指出,“现代的游牧民在全球资本主义时代再度发明了’草原’。” 在德勒兹的哲学中,“游牧”指向的是一场思想的冒险,一种多维度的生成,意味着挣脱刻板、既定、独裁、等级制的藩篱。《千高原》就是“游牧”的超文本实验,不同主题、学科构织交错,你可以从任何地方、任何顺序阅读它,跨越在不同“高原”之间“多元异质”的连接恰恰是横贯沟通的闪电。
通过“游牧”去找到“逃逸线”(德勒兹语),在流动的实践中找到差异共存的方式,去理解世界的未知混沌,让自由的想象无远弗届。

E05 一起游牧——仪式与日常
Go Nomadic Together —— Rituals and Daily Life

Ariuntugs Tserenpil (蒙古国), 顾桃 , Enkhbold Togmidshiirev (蒙古国), 乌云额尔德尼 , 东妮尔, 新塔娜, 萨扎布 LKhajav , 全宝, 乌日根, 刘成瑞, 蒙柯卓兰 , 铁木尔·斯琴 Timur Si-Qin (德国)

策展人:李雨航, 琴嘎

“一起游牧“原项目由艺术家琴嘎自2020年发起。在本届abC艺术书展,艺术家琴嘎与学者李雨航以“仪式与日常”为题联合策展,带领我们一同思考仪式所体现的神圣性,也反思着我们与物,与周遭的关系。展览所呈现的是一个不仅连接着超自然的神圣,也连接着 “我们”作为一个神圣的共同体的存在、一个人类与其他物种共生的整体。

“一起游牧“是对于当下失衡近况的号召,艺术家们以共识呼唤人与人的重新联结,由“一起游牧“计划产生了当代意义下的“聚落“,这个“聚落“并不是以单一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组成,而是在集体的共识与集体记忆中保持着艺术家们各自的独特性,并尝试碰撞出新的可能性。在“一起游牧“的实验场中,可以看到不同文化的人们的共情,在差异中寻求共性和共同的出口,“一起游牧“是艺术家们面对当下失衡与迷失的思考,通过“游牧“去冥想,去感知、去解构,去重建。

东妮尔,《场域记录4: 每一动都是仪式》,2021,视频截图,图片由艺术家和造空间提供

E12 Back to Nature

郑波, Henk Wildschut (荷兰) , 建筑大王

由 Be Water Journal 水象 呈现

《Be Water Journal水象》年刊第三期“自然而然”,从生态艺术实践、自然设计建筑与社区营造、原住民智慧、田野录音、中医与东方之道等多元的领域和线索,试图去梳理自然世界的变化及背后的原因,也试图重新去建立我们与自然的连接。本次展览,水象再次邀请杂志中的三组受访者——艺术家郑波、摄影师Henk Wildschut、建筑师 & 设计师团体“建筑大王”,展出他们以自然生态为关注点的重要作品。

建筑大王,《问这些问题是自然的吗》

E15 秘密阳台 Secret Balcony

David Szalay (英国), Jan Carson (英国), John Freeman (美国), Poppy Sebag-Montefiore (英国), 柏琳, 包慧怡, 顾湘, 郭玉洁, 许莹玲 Julie Koh (澳大利亚), 蓝蓝, 梁爽, 林白, 刘树伟, 吕晓宇, 陆晔, 沈祎, 孙逊, 王梆, 巫昂, 吴琦, 张定浩, 张赛, 宗城, 文森特动物园, 于默等
由单读呈现
疫情已三年,有谁不想把被吞噬的时间找回来?《单读》的工作以此为原点,持续收集、出版、发布了大量例外状态下创作的日记、诗歌、图像和声音,并在更长的时间维度内,整理和编织这些“秘密”文本,形成一段来自民间的记忆织体,以此来增补或挑战主流。它们的存在,证明了在隔离、封闭和控制之中,那些必要且重要的争夺、呐喊和彷徨。而且,当外部世界被禁止游牧,其他替代性的室内空间流动起来,成为新的动力、抗争之所和生之欲。一如西班牙诗人洛尔迦所言,“等我死了, 要把阳台门开着!”
E14 Warm Spell

KMRU (肯尼亚/德国) , Aki Onda & Akio Suzuki (日本/美国) , Tom White (英国) , Mariam Morshed (美国/英国) , Rie Nakajima (英国/日本) , Lau Nau (芬兰) , David Blamey (英国/法国) , Hannah Dargavel-Leafe (英国)

策展人:David Blamey / 由 Continuous Tone 呈现

Warm Spell 是一个沉浸式声音装置空间, 由伦敦的声音艺术厂牌&线上播放平台Continuous Tone构想。空间邀请来访观众以种种方式短暂地告别忙碌:暂停、歇息双眼、躺下或逗留、以耳朵“阅读”声音及周遭。

策展人 David Blamey 也是参展艺术家之一,他与来自不同国家的艺术家们致力于在该场域内发起一场更为广义的、无需移动便能不动声色地实现的旅行。渐渐地,空间内的声音震颤将带领观众穿越当下的城市环境,联系起一系列遥远地方的温润气息。

Poster Design:Xu Ke

由艺术家&策展人David Blamey提供
项目得到 英国文化教育协会,中英文化连线基金 支持

E02 植物的多重身份 Multi-identities of the Plant

研习如何与植物相处,主动地、被动地、潜移默化地。“植物的多重身份”系列选书将裹挟着你我的身心穿梭于书页与树叶的间隙之间、自然与城市的夹缝之间、凝视与行动的实践之间……渐渐地,这些在惯有感知里显得过于静止、沉默被动的绿色生灵或许会化身为感知世界的新单位,一枝一叶、一花一木,开始记录时间流逝与生命轮回;诉说成长和衰败、记忆和遗忘、永久和变化。

E06 餐桌游记 Dining-table Odyssey

因为食物我们相聚在一起,食物也伴随着我们每一次的远行、迁徙。不同的餐桌变幻,我们与盘中餐相遇,与杯中月共饮;色香味混杂着感官记忆,借由碗筷瓢盆,向我们传情达意。在“餐桌游记”系列选书中,食物同纸张一样,都可被视为一种媒介,烹饪亦为创作,读者兼为食客。在累积的用餐体验中,我们与食物之间的关系,逐渐被编织成一张五味杂陈的网……于是,我们阅读、用餐、以日常纪念日常。

E03 植物低语  Plant Whisper

植物,江宛霖,吴蕴玲

“植物低语”是植物冒险家江宛霖和数字艺术家吴蕴玲于2021年至今的合作研究项目,专注于植物在⻛中翩翩起舞的可视化。

对植物本身嵌入的自然美学的好奇心,观察、记录和存档是她们工作的起点,但在一次又一次的互动中,对人类和植物之间相对关系的思考也在继续发展。她们通过围绕植物运动轨迹的多种媒介的艺术创作,为观众讲述一篇与植物低声言语的故事,带来一段充满想象与体验的旅程。

E04 即时 Immediacy

罗湘云 (新加坡)

“超越过去、现在、未来的植物标本捕捉到了时间的本质。”

《即时》是abC委托生活在新加坡的艺术家及科学植物插画师罗湘云创作的全新布面装置作品,素材取自她多年间收藏的多达3000张植物照片。这件作品由不同时间拍摄的植物局部手工缝制拼接而成,总长度共7米。

E07 最后的春耕 The Last Spring Plowing

边巴 

“随着城市的扩张,我们村的全部农田被征用。面对着即将失去的土地总觉得有好多话要讲,却不知从何说起。《最后的春耕》是一个家庭变迁史,也是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对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举行的告别仪式。2016年开春,我带着全家老小,在即将改作他用青稞地上耕了最后一次地。并全程用影像记录下来,在耕地结束时我们兄弟三人每家装了一袋土作为纪念,从此告别了世代耕种的土地。”——边 巴

“最后的春耕”展览项目由甜茶馆艺术节策划呈现,藏族艺术家边巴通过绘画、青稞装置、影像等形式,纪念城市扩张背景下所失去的与大地的连结。

E08 能飞的就行 Anything That Flies 

鲁小本 Ruben Lundgren (荷兰)

居住在北京的摄影师鲁小本将在2022abC艺术书展上展出他的最新出版物,这本相册延续了他在”《菜谱》“系列中对于中国餐盘艺术的关注与研究,但照片中呈现的精美菜肴也不仅限于此。自1980年代起,这些造型生动的雕花萝卜或其他菜品食雕便是为专业美食竞赛或是高档婚礼宴席摆盘而创作的。尽管这种充满年代感的美学背后是对食物的浪费,或许这暂时的卖相好过食物本身的风味,但谁在乎呢?《能飞的就行》搜罗了餐桌上的诸多能飞的”食物“——就算鸡既不会飞,也不经常洗澡,但也连同鹤、鸭或偶然飞过的麻雀一样,被算作是餐桌上有代表性的“飞禽”(两条可爱的飞鱼是个意外之喜)。留神盘子周围的事物,除了贵州茅台之外,真正的摄影侦探还会发现番茄酱与飞轮牌罐头的午餐肉盛宴。

E09 藤蔓练习 Vine Practices 

胡沁迪

漫游在杭州的艺术家胡沁迪,以版画、水彩、速写等记录日常,并热衷于对生活物件进行闲暇收集及再消耗;2010年开始做艺术书。喜欢植物、毛茸小动物、酒精和声音,对食物生产酿造的过程充满兴趣,以及好奇和关注它们在社会中产生的关联。

“在街道小区路过的路,在山上林间穿过的小道,视觉在编织,面团在发酵,把纸张装订。环绕的曲线将日常串连,回过头看看,事物之间的联系变得清晰具体了起来。有时候也会任凭线团滚动,它随机指向的下一个地方说不定会找到新的玻璃弹珠。”

E10 幸运甜点 Fortune Desserts

豆否设计 (刘悦、徐溪婧)

幸运签饼于19世纪由日本人发明,跟随着移民足迹,在沉浮历史中被美国华人发扬光大,在用餐的尾声被作为甜点的替代呈上——这个在东亚华语世界并不具名的小饼干,渐渐成了海外中餐的代言人。在意大利的中餐厅,入口的柜台边常常摆着一个大碗,客人在结账时可以从碗里顺手拿走一个幸运签饼。对于在中国本土长大,后移居欧洲的设计师组合豆否设计(刘悦、徐溪婧)来说,这是一个与百年前的东亚移民在海外重新相遇的时刻。

在食物漫游的地图上,豆否设计追溯人类在大洲大洋之间迁徙移动的历史,也回溯她们个人的生活轨迹。在主题展览的尾声,她们将一些来自跨文化生活习得的甜点食谱寄托于幸运签饼作为“展后甜点”附上。希望这些食谱也可以在你们的厨房,实现它们的文化漫游,和两位设计师跨越国度的味觉漫游。

E11 北京风景中的荷兰风景 Dutch Landscape in Beijing

José Quintanar (荷兰)

西班牙艺术家、建筑师兼出版人何塞·金塔纳尔 (José Quintanar) 的“荷兰风景”系列绘画将会以装置的形式在北京街头游击。在过去几年里,何塞遵循着特定规则与流程来绘制他眼中的”荷兰风景“。以往的系列的创作结果通常被印刷在纸面,并以Ruja Press的名义出版。经过与艺术家的沟通,abC将原本二维平面的”荷兰风景“线条以实体的形式制作出来,并邀请不同的朋友们带着它走上街头,记录下这些装置在地的游牧路线及沿途环境,一同创造出属于北京的“荷兰风景”。所有参与者拍摄的照片及档案会与装置一同在书展中展出,所有内容也将最终编辑成书

E13 越过山岭,在破晓中编织 Draw in Rolling Hills at Dawn

吕文婷 

策展人:赵玉

吕文婷(LWT),硕士毕业于巴黎培宁根设计与建筑学院艺术指导专业。她的作品形式包括架上绘画,雕塑,出版物等。从早期对消费主义的思考、去具象化的行动,吕文婷的创作逐渐转为对“图腾 (Totem)”的研究与应用,即她作为城市与自然间的旅行者的产物。本次展览项目”越过山岭,在破晓中编织“源自于艺术家在2021年贵州加宜苗寨的驻地计划,一个由牛棚改造展开的创作、研究以及想象。
崎岖崎岖,蜿蜿蜒蜒。漫无目的地穿行在苗寨中,在山路间,在行进的道途中,牛棚出现了!在行进的道路中,他们彼此建立起一种关系,一种如图腾般的“亲属关系”,而吕文婷也深知,图腾的亲缘关系成为彼此等待的一个结果,在那光晕下,冲破了自己,也包围了远方。